現代社會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才能順利運作。然而,天然油氣資源有限且不可再生。為了跟上對碳氫化合物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們需要找到并確保天然油和天然氣的替代來源。幸運的是,一個巨大且大部分未開發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在我們下面等待著。
油頁巖是一種有機質含量高的片狀沉積巖。當低成熟度油頁巖被長時間加熱時,其有機分子通過熱解分解,轉化為更輕、更有用的油氣。這形成了被稱為原位升級(ISU)的有前景戰略的基礎,即直接在頁巖層中鉆取和布置加熱井,為熱解提供必要的熱量。現場生產的碳氫化合物隨后通過單獨的生產井提取。雖然這一過程在技術上可行,但在經濟上是否可行的問題上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為了解決這一知識差距,中國東北石油大學和華東中國石油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最近對ISU技術進行了研究。由東北石油大學李文彪博士領導的團隊從能耗比(ECR)的角度分析了ISU的經濟可行性。簡而言之,ECR是提供給加熱井的能量中有多少用于熱解的量度,與熱擴散和吸收到礦物、水和圍巖中所損失的能量有關。
正如他們在《地球科學前沿》上發表的論文中所描述的,該團隊采用了一個地質模型來研究影響ECR的因素。在他們的模型中,他們考慮了加熱井設計和布局、加熱技術和頁巖成分等參數和變量。
他們的分析結果表明,加熱井和生產井之間的適當間距對于提高ISU的效率至關重要。該團隊還確定了油頁巖中可接受ECR值的最小總有機物含量。此外,他們還比較和對比了新的加熱方法,以提高智能開關單元的效率,使其超過使用加熱線的傳統方法。“提高ISU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探索替代加熱技術,如對流和電磁加熱,”文彪博士強調。
總體而言,該團隊希望他們的研究結果將有助于為經濟上可行的ISU技術鋪平道路。“我們希望我們的結果能夠促進ISU技術在優化油頁巖開采中的應用,”文彪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