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斯圖加特大學Bernd Plietker課題組報道了一種新型的環丙基取代烯炔衍生物的環異構化(cycloisomerizations)過程,涉及將環異構化與環丙烷中C-C鍵的活化相結合。
正文
近日,德國斯圖加特大學Bernd Plietker課題組報道了一種新型的環丙基取代烯炔衍生物的環異構化(cycloisomerizations)過程,涉及將環異構化與環丙烷中C-C鍵的活化相結合。其中,使用[(Ph3P)2Fe(CO)(NO)]BF4作為催化劑,在溫和的條件下合成了一系列非天然(non-canonical)三環環丁烷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收率以及高立體控制性中國化工網okmart.com。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通過簡單易得的起始原料,經環異構化策略,可直接構建結構復雜的環化化合物。在該領域,化學家們主要集中在Rh-和Ir-配合物催化的研究。同時,作為π-Lewis酸催化劑的Au(I)-配合物為該領域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方向。最近,Plietker課題組報道了一種陽離子16-電子Fe(0)-配合物[(Ph3P)2Fe(CO)(NO)]BF4(2)可作為π-Lewis酸催化劑,可實現烯炔乙酸酯或芳基烯基酮的氧化還原中性環異構化(eq. 1)。早在1995年,Wender或Shintani/Hayashi課題組開創性使用Rh-配合物實現環丙基取代烯炔(5)的環異構化,獲得了形式[5+2]-環加成產物(eq. 2)。2006年,Echavarren課題組使用Au(I)-配合物作為π-Lewis-酸,實現了環丙基取代的烯炔(7)的環異構化,獲得環異構化-Prins-環化的稠合三環產物8(eq. 3)。近日,德國斯圖加特大學Bernd Plietker課題組報道了陽離子鐵配合物[(Ph3P)2Fe(NO)(CO)]BF4催化環丙基取代烯炔的環異構化-C-C鍵活化的策略,構建了一系列復雜的三環n,5,4-骨架(存在于天然產物中,如sulcatine G或kelsoene)(Scheme 1)。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首先,作者以環丙基取代的烯炔衍生物12作為模型底物,進行了相關環異構化反應條件的篩選(Table 1)。當以[(Ph3P)2Fe(NO)(CO)]BF4(2)作為催化劑,在CH2Cl2溶劑中50 oC下反應22 h,可以80%的收率得到三環產物13。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在獲得上述最佳反應條件后,作者對底物范圍進行了擴展(Scheme 2)。研究表明,一系列不同取代的環丙基烯炔衍生物,均可順利進行反應,獲得相應的稠合三環環丁烷產物13-29,收率為34-98%。其中,含有鹵素、烷氧基和酰胺基取代的底物,均與體系兼容。同時,當使用多取代的高炔丙基酰胺時,可以良好的收率生成四環稠合化合物29。p-取代基Y的性質,對于反應的收率有著顯著的影響(13-19 vs. 20-24)。+M-取代基,可增加產物13-19的收率,從而表明在炔丙基乙酸酯活化過程中需要穩定部分正電荷,而環丙烷單元中芳基對位取代則相反(20-24)。因此,催化劑控制的環丙烷C-C鍵活化的方向,而不是碳陽離子(Wagner-Meerwein型)開環反應的方向。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由于上述產物13-29的形成過程,涉及環異構化和隨后消除兩步過程,作者認為,底物中酯基單元的改變,可能會減緩消除過程,從而獲得相應的烯丙基乙酸酯(allylic acetate)(Scheme 3)。因此,作者合成了一系列炔丙醇酯(propargylic esters)衍生物30-37,并在標準條件下反應,均可順利反應(除了新戊酸酯以外)。同時,在反應過程中觀察到二烯13或17的快速消除(eq. 1)。為了了解鐵配合物是否催化了快速消除過程,作者在有無催化劑2的情況下進行14的反應,分別獲得定量收率的二烯13以及未發生反應(eq. 2)。因此,不易消除的三取代烯烴35進行環異構化時,可以75%的收率生成非對映體純的化合物36(eq. 3)。
在過渡金屬催化的Tsuji-Trost型烯丙基化反應中,烯丙基烷基碳酸酯具有高反應性。與使用烯丙基乙酸酯相比,離去基團可快速脫羧,生成相應的醇鹽,該醇鹽充當堿或親核試劑。令人高興的是,當使用炔丙基烷基碳酸酯作為起始底物,可減緩消除過程,可以52%的收率獲得醚化合物40以及33%收率的二烯副產物17(Scheme 4)。同時,當使用三取代烯烴底物41時,可以82%的收率獲得烯丙基醚化合物42。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此外,作者還對反應機理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Scheme 5)。首先,12在標準條件下使用不同的催化劑時,僅在使用AgBF4時,才能獲得11%收率的產物13。同時,使用AuCl3作為催化劑時,可同時獲得化合物43與聯烯化合物44,且環丙基單元保持不變。此外,將43和44在標準條件下反應,均未發生反應,從而排除了作為潛在中間體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基于上述的研究以及相關文獻的查閱,作者提出了一種合理的催化循環過程(Figure 1)。首先,陽離子鐵配合物與底物中的炔基配位,生成環丙基取代的金屬環丁烷中間體II。其次,陽離子鐵中心促進II經以金屬為中心的C-C鍵的活化擴環過程,同時釋放環張力,生成中間體III。中間體III經1,3-Metallotropic遷移、1,2-乙酰氧基遷移以及鐵消除(deferration)過程,可生成產物VI和再生催化劑2,從而完成催化循環過程。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總結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Bernd Plietker課題組報道了一種新型的環丙基取代烯炔衍生物的環異構化過程,涉及將環異構化與環丙烷中C-C鍵的活化相結合。其中,使用[(Ph3P)2Fe(CO)(NO)]BF4作為催化劑,可在溫和的條件下合成一系列稠合三環環丁烷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收率以及高立體控制性。有趣的是,在測試的不同貴金屬類型催化劑中,只有AgBF4表現出相似的反應性,盡管收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