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作為一種資源和氫能被認為是實現碳中和的最實際措施。然而,技術創新對于它們在環境和經濟上可行至關重要。為此,一個韓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專有技術,利用了這兩個領域的協同作用。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院長:Seok Jin Yoon)報告說,清潔能源研究中心Hyung Suk Oh博士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技術,通過使用摻氟氧化錫催化劑進行高容量合成,將二氧化碳穩定地轉化為有用的液體化合物(甲酸鹽)。甲酸也稱為甲烷酸,由于其獨特的酸味、抗菌性能和控制pH值的能力,甲酸鹽是一種基本的化學原料,用于食品加工、防腐劑、染色劑、增塑劑、除雪劑和固化延緩劑等行業,作為一種環保型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材料,它也一直備受關注。
由于目前大多數甲酸鹽是通過化石燃料的熱化學反應生產的,因此在制造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排放二氧化碳。雖然如果二氧化碳通過電化學反應直接轉化為甲酸鹽,則可以以環保的方式制造,但有必要提高負責將氣體轉化為液相的電極材料性能,并確保耐久性,從而使電極能夠長時間穩定工作。
KIST研究團隊關注的是,與常規氧化錫相比,摻氟氧化錫的金屬化傾向較低,并保持催化劑的二氧化碳轉化活性。通過在氧化錫合成過程中使用相對簡單的摻氟方法,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穩定保持高甲酸鹽轉化活性的電極。通過所提出的方法制造的摻氟氧化錫電極的甲酸鹽產率是現有商業氧化錫電極的四倍,并且其耐久性提高了至少100倍,因此即使在一周以上的長期反應時間內,其性能也保持不變。
或者,甲酸鹽是最有希望成為液態有機氫載體(LOHC)的候選者之一,LOHC是一種儲氫材料,將氫與第三種物質結合,以實現存儲和運輸,而無需依賴昂貴的重型專用容器。低碳氫化合物技術的核心是確保液化化合物具有高儲氫能力和安全性,即使在暴露于外部因素時;甲酸鹽具有這一特點。隨著研究人員開發的技術的應用,隨著環境和經濟問題(之前被認為是缺點)的同時解決,預計將對其相對于其他候選材料(如氨)的競爭力進行重新評估。
吳亨淑博士說:“通過開發高效電極,我們可以建立一個連續系統,從二氧化碳中大量生產甲酸鹽。
“這不僅是碳捕獲、利用和儲存(CCUS)的發展方向但它也是一種“一石二鳥”的技術,提供了大量的甲酸鹽,是儲氫的理想選擇。我們預計,隨著可再生能源供應的增加和氫社會的進步,該系統將在未來為碳中和做出巨大貢獻,使該系統在經濟上可行。"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