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ETH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穿戴的紡織外肌,作為額外的一層肌肉。他們的目標是用它來提高行動受限人群的上身力量和耐力。
邁克爾·哈格曼(MichaelHagmann)說:“我的手臂只是變得越來越虛弱了。”他在2016年被診斷出患有一種罕見的肌肉萎縮癥,稱為貝特倫肌病。為了彌補手臂肌肉力量的不足,哈格曼調整自己的動作,導致姿勢不佳和緊張。瑪麗·喬治拉基斯(MarieGeorgarakis)是蘇黎世ETH感覺運動系統實驗室的前博士生,她對這個問題很熟悉。喬治·拉基斯說:“盡管醫院有許多好的治療設備,但它們往往非常昂貴和笨重。而且,患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使用并在家里進行鍛煉時獲得幫助的技術輔助設備也很少。我們希望縮小這一差距。”。
盡可能多的力量
這一想法導致了肌球衣的誕生:一種柔軟、可穿戴的上身外肌。這是一種上臂帶袖口的背心,并配有一個小盒子,里面裝有所有不直接用于身體的技術。智能算法通過嵌入織物中的傳感器來檢測佩戴者的有意動作和所需的力。然后,電機會縮短織物中與佩戴者肌肉平行的電纜鈥攁 人工肌腱的種類鈥攁nd以這種方式支持所需的移動。這種協助始終與用戶的動作保持一致,并且可以根據用戶的個人喜好進行定制。用戶始終處于控制狀態,可以隨時覆蓋設備。
借助外肌提升耐力
研究人員最近在一項有12名參與者參與的研究中首次測試了這個原型:10名沒有任何身體損傷的人,1名肌肉萎縮癥患者(邁克爾·哈格曼)和1名脊髓損傷患者。結果很有希望:所有參與者都能夠通過外肌更長時間地舉起手臂和/或物體。健康受試者的耐力增加了約三分之一,肌肉萎縮癥受試者的耐力增加了約60%,而脊髓損傷的受試者甚至能夠進行三倍長的鍛煉。外肌使其對肌肉的負擔減輕,絕大多數參與者發現該設備使用起來很直觀。
測試和改善外肌
盡管如此,產品進入市場還需要時間:“在下一階段,我們希望在實驗室外的自然環境中測試我們的原型,并利用測試結果進一步改進,”Michele Xiloyannis說,她也在蘇黎世理工學院感覺運動系統實驗室工作,目前正在為Myoshirt項目進行研究。為了使該設備能夠在人的衣服下不顯眼、舒適地佩戴,它的尺寸和重量必須進一步減小鈥攖致動器和控制箱目前重量為4 kg。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關注單個核心功能來最小化產品的尺寸鈥攕舉起手臂時支撐用戶的肩膀。他們還與ETH分拆的MyoSwiss AG密切合作,后者生產和銷售軟外骨骼鈥攁 一種機器人套裝。哈格曼說:“我特別喜歡的是研究人員如何與潛在用戶合作反復開發他們的想法。”哈格曼已經在ETH協助測試了各種技術輔助手段鈥攆從原型到成品。有一點很清楚:他希望在未來繼續保持活躍,并意識到支持性技術正是他實現這一目標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