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微塑料的風險”
化工新聞
研究表明,微小的塑料碎片幾乎無處不在——空氣、水、食物,甚至人體內部——但尚不清楚納米和微型塑料對環境或人類健康構成的風險。根據美國化學學會獨立新聞機構《化學與工程新聞》(Chemical&Engineering News)的一篇封面報道,研究人員正在利用從納米毒理學中吸取的教訓,開始調查微塑料的風險。
高級通訊員Britt E.Erickson寫道,微塑料(直徑小于5 mm的塑料片)和納米塑料(直徑小于1μm的塑料片)可以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狀,可以由各種材料制成。由于并非所有的微塑料都是平等制造的,它們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可能不同,因此研究它們是復雜的。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研究人員在他們的實驗中使用了聚苯乙烯珠,因為它們很容易獲得,但這些珠并不代表在環境中發現的微塑料。在空氣和水中發現的大多數微塑料都是碎片,而不是球體。聚苯乙烯不是環境中發現的唯一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和聚酰胺也很常見。一旦進入環境,紫外線和污染物就會改變粒子的性質。
由于微塑料的接觸數據有限,因此制定監管決策是一項挑戰。在過去十年中,毒理學界對納米顆粒也有類似的問題,因此科學家希望納米毒理學的經驗可以應用到微型塑料中。研究人員正在開始將研究中使用的各種微型和納米塑料標準化,以便能夠復制結果,更好地復制真實世界的情況。科學家們正在實驗室中使用模擬身體功能的系統來研究攝入和吸入的顆粒物如何影響人體腸道和肺細胞。盡管科學家不確定毒理學研究資金的流入是否會導致有意義的監管變化,但有望獲得更多關于這些材料健康風險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