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熱門話題,至少在社交媒體上是這樣:據稱,微小的塑料顆粒不僅會出現在海洋和湖泊中,還會出現在飲用水中鈥攁是的,即使在瓶裝礦泉水中也是如此。Eawag和蘇黎世水廠于2019年啟動了一個聯合項目,以查明最微小的顆粒(直徑不到千分之一毫米)是否真的從湖水進入飲用水管,進而進入家庭、醫院和餐館。
結果現已公布,其中包括一些令人放心的發現。在今天發表在《有害物質雜志》上的一份報告中,研究人員表明,即使未經處理的水含有相當數量的納米塑料,這些顆粒在水處理過程中也能非常有效地保留在砂濾器中。無論是在實驗室測試中還是在蘇黎世水廠場地上的大型測試設施中,生物活性慢砂過濾器在保留納米顆粒方面都是最有效的鈥攁達到99.9%的有效水平。
到目前為止,對于納米塑料是如何形成的,只有有限的研究。“但是,環境中較大的塑料顆粒的降解最終會導致納米塑料的出現,”拉爾夫K盲gi,Eawag粒子實驗室負責人。然而,即使是識別納米塑料顆粒的過程也一點都不容易。為此,來自Eawag、蘇黎世ETH、EPFL和都靈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使用了標記的納米塑料顆粒,其路徑是鈥攐r最終位置鈥攖可以使用質譜儀跟蹤水處理過程。這一過程與醫學中使用的過程類似,在醫學中,癌細胞被專門標記,以監測其在人體內的潛在分布。
建模支持預測
研究人員從Eawag的小型實驗室和蘇黎世水廠的大型試驗設施中獲取實驗結果,并將其與復雜的理論模型計算相結合。這使他們能夠預測納米塑料在飲用水處理設施中的行為。對水務公司來說,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這些模型表明,即使在很長的時間內,納米塑料的去除率也非常高,例如當過濾器具有較長的運行壽命或較長的反洗間隔時。